重生明末当皇帝

作者:夏烽原

文字大小调整:
  新西兰是个好地方,之所以把那里分封给朱由检,主要还是为了开个好头,树立一个榜样。
  就在这时,良妃也为朱由校生下了一个男孩。二皇子出世了,朱由校翻了翻字典之后,找出了个‘烜’字,于是取名朱慈煊。
  二皇子未来肯定也是要就藩的,朱由校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关在一个城池里郁郁寡欢,想做事业都没有任何办法,只能每天混吃等死。所以等朱慈煊长大了,把他打发到海外自成藩国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  如此一来,也能做点事业。
  人生来就要做事,最残忍的不是剥夺他们的荣华富贵,而是剥夺了他们自我努力和奋斗方向。
  整天混吃等死,对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,当一个人的福报被透支一空的时候,结果又会怎样?
  所以大明的那些藩王实际上也挺可怜的,尽管荣华富贵看似享受不尽,但哪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,人这一生眨眼而过,当闭眼的时候还能剩下什么?
  很多藩王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命运,因此很多逼得有些精神不正常。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小城市的藩王,还有一种被终身囚禁的感觉,会非常的压抑。
  此时的藩王制度,也有点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感觉。
  只要朱由检在海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,十几年之后二皇子长大了,看到了榜样,到时候将藩王封到海外的制度就可以形成惯例了。
  分封信王朱由检到海外‘桃源岛’自成藩国的消息公布之后,顿时在皇族之中产生了轰动效应。
  藩王竟能在海外自成一国?
  这简直前所未有啊!
  但是不少藩王却是羡慕得要死,天天大鱼大肉、衣食无忧的过着,那些藩王感觉也就那样。习惯了,不觉得有什么好的。
  日子过到这个地步了,人特么的总是有点别的追求的吧!一个个的心里都想弄个皇帝当当。只不过一些藩王有自知之明,只是脑子里偶尔想一想。有些藩王则是****想、夜夜想。
  要是到海外去弄个藩国出来,貌似也挺不错的啊!
  当然,想着是不错的。但让那些养尊处优的藩王跑到一穷二白的海外去,显然有点受不了。
  相比之下,朱由检尽管这年纪**了一些,但勤劳节俭方面却是极为出众的,到海外吃点苦头显然是没有任何问题。
  六部大臣对皇帝将信王分封到海外的决定,倒是没有什么意见。分封到海外。本身也就对本土皇权没什么威胁,与当前的藩王制度的本意是不冲突的,依旧能够维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,减少藩王方面对政权的威胁。
  因此六部大臣基本上都是支持的态度,在群臣的支持之下,分封事宜迅速执行了下去。
  事情很多,不是把人丢到桃源岛去就行的。
  国号得先定了,这个也简单,既然叫桃源岛,国号就定为‘桃源国’。用度规章也随后制定了下来。作为朱家皇室分封出去的藩王,地位自然要比朝鲜、琉球这些藩国国王高上一等,因此服装、銮驾之类的用度也都比普通外藩国王要高上一等。但又比皇帝低。
  银行贷款也下来了,首批贷款500万元,发给信王用于成立藩国,月息3厘,绝对是良心利率。
  此时大明中央银行贷款给朝鲜,都是收取将近5厘的月息,而且真正到款的金额只有80%。
  移民方面也在招募,大江南北各省都发出榜文,招募百姓移民桃源国。
  榜文写得非常美好。什么‘海外澳洲东南有二岛相邻,南北沃土千里、草木繁茂;夏无酷暑、冬无严寒、宛如仙境之地。现朝廷封信王为桃源国国王。招百姓前往放牧垦殖,路费全包。月给工钱5元……’。
  移民显然不会直接发放土地了,因为新西兰这个地方草场质量良好,国有资本是要全面进入的。
  因此需要的就是工人,各种建设都需要工人,另外也需要些做小生意的商人,以及一些服务业从业者。
  南北两岛的草场,将会被国有资本圈下大部分。
  那些朱由检干嘛呢?
  他就藩之后照常收税呗!国有资本照常向他缴税,另外朱由检自己也能圈下一些草场和林地。
  同时还要建城,建立一个中心城市。日后就是桃源国的首府,朱由检管理行政、军事的地方。
  在军事上,朱由校给朱由检定了2000兵额,同时朝廷还会派一个海军陆战队驻扎桃源国,配合其军事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