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于康熙末年

作者:雁九

文字大小调整:
  紫禁城,内务府本堂衙门。
  “太后寿礼?”曹颙瞧了眼手中厚厚的单子,看着董殿邦,道:“这些,都是要内务府置办?”
  这单子上,大到佛像摆件,小的珠宝首饰,林林总总,足有几十页。
  董殿邦点头道:“这单子是比照往年的例拟的,曹大人瞧着可有增减的地方?”
  曹颙倒是没有什么意见,将单子递还董殿邦,道:“大人觉得妥当就好。”
  董殿邦犹豫了一下,道:“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?”
  见他如此,曹颙笑道:“大人有什么,请说就是!”
  “曹大人,虽然正月里内库有进项,但是至今,已经用去七、八成。怕是支撑到明年,内库又空乏。”董殿邦说着,从袖子里掏出一本账簿,送到曹颙面前。
  “几百万两,怎么会花得这么快?”曹颙闻言,不由诧异。
  “仅修缮热河、畅春园、西苑三处行宫,就用去了将近百万两。汤泉行宫那边,不仅仅修缮,之前预计修建的两处殿阁因银钱不足,今年才得以动工,这是大工程,也是近百万两。皇上北巡行围,赏赐蒙古王公与将士,也是近百万两银钱……”董殿邦将几处花钱的地方一一说了。
  曹颙一边翻看账簿,一边心里感叹不已。
  康熙要当“明君”,所以修园子、修行宫都不用户部的银子,省得御史们刮噪。但是,能花钱的地方,他也一样没拉下。
  除了修缮行宫与行围打赏,管北巡这几个月的花费,也是近百万两。这还只是内务府的开销,像从京城到热河的修路,数万护军相随的费用,就要算是户部开销里。
  “盐税呢?”曹颙想起这个也是要入内库的,开口问道。
  “大人,盐司衙门是亏空大户。就算收上银子,怕也要补户部的亏空,能入内库者有限。”董殿邦回道。
  曹颙合上账簿,开口道:“董大人是内务府老人,那往年内务府的开销,从何而来?今年还是多了几百万两的进项,都不够用;那要是寻常年份,不是缺得更厉害么?”
  “原本有几处矿山,每年都有金银入库。这两年已开采的矿山挖得差不多了,银钱就越发吃紧。”董殿邦回道。
  瞧着董殿邦满脸殷切的模样,曹颙立时生出几分警醒。
  自己有几斤几两,他还是晓得的。
  虽看出董殿邦是盼着自己能想出生财的法子,但是他不过寻常人,又不是真的善财童子。
  再说,曹颙也发现了,内务府就是花钱的衙门。银子少,借着户部的花;银子多,多花。为了所谓皇家脸面,压根没有“开源节流”的概念。
  “等十六爷回京,将少银子的事情禀明,到时候再请大家集思广益吧。”曹颙将账簿撂下,随口说道。
  董殿邦没想到曹颙会如此应对,有些愕然,犹豫了一下,道:“曹大人……”
  曹颙从案牍拿起一卷文书,淡淡地道:“本官还有公务要处理,现下就不陪着董大人了。”
  董殿邦听闻,忙抱拳,道:“既是如此,曹大人先忙,下官告辞。”
  因他是委署内务府总管,品级比曹颙低,所以还是行属下之礼。
  曹颙起身,拱手道:“既是如此,本官就不送了,改日再同董大人说话。”
  瞧着董殿邦出去,曹颙重新落座,心里已经有了几分悔意。在雅尔江阿来寻他时,就不该那么痛快应下。
  就算是用皇命压他,也该拖一拖,显得艰难些。要不然的话,还真是被当成了菩萨,以为拜一拜,就能万事随心。
  后悔无用,往后长记性就是。别自以为是,好像自己大能似的。
  “唤赵同来。”曹颙低头看看手中文书,见是慎刑司的案宗,吩咐跟前侍候的小满道。
  少一时,赵同进来。
  曹颙将手中的案宗递过去,道:“拿去与非磷看看,每件事相对应的刑法律例做个笔记,妥当不妥当的,都做个标识。”
  赵同与李卫一道,都跟着蒋坚学幕。其中,又数赵同更用心,尤其在刑名方面。
  曹颙这边,乐得成全,关系到刑名的文书,便多交给赵同处理……*有悔意的岂止曹颙一个,董殿邦心里亦是后悔不迭。
  因董家与曹家已经商议好,等曹寅回京就过大定,所以董殿邦这边对曹颙就多了几分亲近,少了几分恭敬。